网站旧版 学校首页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作者: 时间:2025-06-25 点击数:

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马新观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 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以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创新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场景浸润、项目驱动、全媒实践”三轴联动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扎实、国际视野开阔”的全媒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在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锚定育人方向,筑牢价值根基

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立足“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紧扣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了《新闻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明确培养“具有正确新闻观的全媒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任务,确立了“党性原则、正确导向、人民情怀、遵守规则、能力全面、开拓创新”的24字育人方针。然后再进一步细化所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形成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维能力模型”: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全媒体技能、媒介融合素养、国际传播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地方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能力模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学生全媒体技能要求学生掌握采、写、编、评、摄、制等全流程业务能力;技术融合素养要求熟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能力;国际传播视野要求学生具备基于地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思维与视野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融合新闻、深度报道等领域展现开拓性与批判性思维。

创新育人模式:“三轴联动”深化马新观实践教育

首先,依托四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育人”为核心的课程实践体系。比如,在《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等理论课中嵌入川籍报人史料整理与研究实践模块,在《融合新闻学》《全媒体编辑》等实务课中通过参与项目化实践强化价值观引导,形成“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教学模式。其次,通过“场景浸润+项目驱动+全媒实践”三个维度的联动,进一步铸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升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场景浸润学生一入学,就将其带到范长江纪念馆开展专业宣誓、范长江事迹学习等入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核心精神及价值谱系,走好专业学习的“第一步”。在专业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都放在学校精心打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开展,让学生沉浸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与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远大的新闻理想成长为价值观正确的新闻传播人才。项目驱动开展了“重走中国的西北角”“川籍报人史料整理与研究”“老兵精神谱系挖掘与整理”“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等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流思想与意识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更进一步厚植正确的新闻观,并通过实践提升新闻业务能力。全媒实践指的是在开展实践项目的过程中,通过采、写、编、评实践以及运营新媒体平台等,锻炼学生的全媒体新闻业务能力。

深化实践育人:实践反哺理论培养高素质人才

充分利用已有的两个基地和四个实践项目,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化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反哺理论教学的方式,深化实践育人。

一方面,在自主打造“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与范长江纪念馆共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育人基地”,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化呈现。前者系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后者通过“记者丰碑”范长江的具体新闻事迹与新闻实践,将一位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具体化。

另一方面,通过四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项目统领起整个专业的课程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项目与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完成了系列课题。学生参与创作的稿件浏览量超过100东坡文化形象片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和国内主要城市中心广场的大屏幕非遗文化视频在“理响巴蜀”栏目播出“老兵精神谱系挖掘”项目孵化出纪录片、摄影作品500余件,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8项,在史料抢救中淬炼学生家国情怀与全媒体采编能力“重走中国西北角”项目沿着范长江采访路线开展新闻实践,以对比视角记录新时代发展成就,学生作品结集出版,彰显青年学子的历史担当。“川籍报人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通过整理范长江、王右木等报人事迹资料与文献,贯通新闻史理论与实践,传承川籍报人“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精神。

杨晓军  彭杨  刘传启  


Copyright©乐山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学院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旷怡楼2楼